“懺悔”的詞義,根據義淨三藏法師所著內裡的解說,“懺”字是梵語“懺摩”的略譯,意謂乞請别人包容、寬恕自己的過錯;而“悔”字梵語為“阿鉢底提舍那”,阿鉢底是罪、提舍那是說,具有申說罪過之義,懺、悔二字合起來,便有請求諒解及說罪、悔過謝罪的意思。正如在《六祖法寶壇經》的〈懺悔品第六〉中所說的:
經文:
“懺者:懺其前愆;從前所有惡業、愚迷、憍誑、嫉妒等罪,悉皆盡懺,永不復起,是名為懺。悔者:悔其後過;從今已後,所有惡業、愚迷、憍誑、嫉妒等罪,今已覺悟,悉皆永斷,更不復作,是名為悔,故稱懺悔。”
略釋如下:
“懺,便是乞請別人寬恕和包容自己的過錯,從前所犯下的所有惡業,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愆,悉數請求別人原諒,永遠不讓這樣的壞念頭再度生起,這樣便名為‘懺’。悔,就是承認自己所作的錯過而深感懊惱,從今以後,所有犯下了的惡業,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業,現今皆知是自己的過失,並且已覺悟過來,從此斷除這些不好的行為,更不會重犯,如此名為‘悔’,故此稱之為‘懺悔’。”
世界上各地不同信仰的宗教,幾乎都是一致性地著重人類心靈的修養,例如天主教、基督教的認罪悔改禱告方式,伊斯蘭教聖典《古蘭經》的〈懺悔章〉,和佛教的懺悔法,都是有著異曲同工的心靈淨化作用。倘若人們常靜思己過,而能反躬自省地悔改,透過以上各種宗教“懺悔”的形式,清淨自己的身心靈,並將重新回歸人類內心深處的善良本性。
在佛教裡,“懺悔法”可以說是佛子進修的方便法門,與佛教嚴守的戒律常有關聯的互動,最早可見於佛陀時代,僧團“布薩”誦戒的節日裡,或說是“說戒羯磨”,“布薩”是梵語,意譯為長淨、善宿、斷增長、說戒…等的意思。布薩儀式於半月中舉行,集合大眾來誦說佛陀的制戒,促使大眾遵守和不得有所違犯,名為“說波羅提木叉”。而作布薩說波羅提木叉之前,主持者會先發問與會的僧眾有犯戒與否,倘若未犯者,默言不語以示清淨,若有違犯者,便先要誠心發露、坦然懺悔,如是者經過三問三清淨的程序,才開始進入“說戒羯磨”的正題。譬如在《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》的節錄:
“諸大德!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,諸比丘共集在一處,汝等諦聽善思念之,若自知有犯者即應自懺悔;不犯者默然,默然者,知諸大德清淨。若有他問者,亦如是答,如是比丘在眾中乃至三問,憶念有罪不懺悔者,得故妄語,妄語者,佛說障道法。若彼比丘,憶念有罪欲求清淨者,應懺悔,懺悔得安樂。”
蓮生活佛曾經在開示中指出,“懺悔”的內涵有三樣,一個叫做“懺量”,“量”是數量的量;一個是“懺相”,“相”是形相的相;一個是“懺真”,“真”是真假的真。密教裡面的“懺悔法”,有“金剛薩埵百字明咒”,是懺悔很好的咒;然後又有“金剛心菩薩法”,“金剛心菩薩法”就是懺悔的大法,持“金剛薩埵百字明咒”十萬遍或修“懺悔壇”一百壇或是二百壇,這就叫做“懺量”。
蓮生活佛又作出補充:密教裡面是有“懺相”的,以師尊來說,師尊假如修“懺悔壇”,懺悔一件事情,也產生“懺相”的。有時候,你的身體有病業,我是用祈禱的方法,做供養、做“祈禱法”,佛菩薩接受了,會有“懺相”出來的。沒有“懺相”出來,你的“懺量”就要一直再增加,你也要發心,發心什麽呢?做供養。比如我們修“火供”,“火供”就是遮掉所有的災難,你修“火供”也可以遮掉所有的災難,修“火供”、做佈施、做供養,就是在修“懺悔法”……。
還有“懺真”,我們懺悔一定是發自於你自己本身的內心,你在做“懺悔法”的時候,是一心在做“懺悔法”,一心在持咒的,你只要一心做了,本尊一定到的,法流一定為你灌頂的,因為佛菩薩有誓願,諸佛菩薩、每一尊都有誓願。祂既然有誓願,你一心在做“懺悔法”,祂一定降臨,一定降到你的壇城,一定為你法流灌頂,一灌頂了就產生“懺相”,所以“懺真”是一切的根源,真正的懺悔,是一切懺悔的根源。
我們懺悔最重要的,就是你已經懺悔,以後就不再犯了,這是“真懺悔”。有了“懺量”,又有“懺相”,又是“真懺悔”,就是懺悔。
〈047 懺悔(一)〉,收入《647 偕汝談心(八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659&bookmark=c047(2023年8月29日)。
〈048 懺悔(二)〉,收入《647 偕汝談心(八)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659&bookmark=c048(2023年8月29日)。
〈布薩〉,取自:國家教育研究院,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22146(2023年8月29日)。
〈“懺悔”的詞義〉,收入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• 卷第十五》,取自: CBETA 漢文大藏經,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T23n1442_015(2023年8月29日)。
〈懺悔品第六〉,收入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,取自: CBETA 漢文大藏經, 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ko/T48n2008_001(2023年8月29日)。
〈懺悔是什麼解釋〉,取自:便民查詢網,https://foxue.bmcx.com/chanhui_mnl__foxued/ (2023年8月29日)。
〈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〉,取自: CBETA 漢文大藏經,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T40n1806_001(2023年8月29日)。
〈引申義〉,取自:國家教育研究院,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156882(2023年8月29日)。
印順導師〈波羅提木叉與布薩儀軌〉,取自: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,https://yinshun-edu.org.tw/zh-hant/book/export/html/3156(2023年8月29日)。
印順導師〈出家布薩與在家布薩〉,取自: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,https://yinshun-edu.org.tw/zh-hant/book/export/html/3415(2023年8月29日)。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