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本尊法”是密教一個重要的修行法門,是修行的三根本,透過專心致志精進修持,掌握“本尊法”中的法旨和要點,達到修證佛法的成就。蓮生活佛教導:
“在密教裡面,本尊法是最重要。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本地,本地的主尊就是本尊。修密教本身的秘密裡面,提到瑜伽,瑜伽的意思就是‘相應合一’的現象,把我們凡夫跟宇宙之間最高的靈移在一起,合一的現象,就是瑜伽。
我們今天學密教本身講起來,就是學瑜伽,就是天人合一的種現象。本尊法我講了,我們在做本尊法觀想的時候,是本尊先在很遠的地方虛空中出現,然後移到你的面前來,再往在頂上,再進入裡面,跟你合在一起。這個有觀想法:虛空中出現、移近、住頂,進到裡面。這個有入我、我入的觀想,這個就是本尊法的外密。
本尊法的內密,就是用氣,你身體練出來的氣來吹這個拙火,拙火去融這個明點,融你身體的智慧明點,又由明點發光的時候,顯發你自己的內在本尊。外在本尊,所謂虛空中的本尊,跟你內在的本尊,二者合起來的話,才是真正的本尊。
所以有內的修法跟外的修法。你光光修外法,是沒有錯,宇宙之間的高靈會來護持你,但是你內在的本尊,你自己裡面真實的本尊,那個是最真實的,就是你自己佛性的本尊要產生出來。”
古今的密教行者,一直都在尋找與“本尊”相應的訣竅,然而,在《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》內裡,卻原是早有提及:
經文:
“然彼行者。猶身印真言及觀本尊。此三事和合故。本尊即自降臨道場而來加被也。然此行者初行之時。尚是凡夫自無德力。何能即感佛菩薩等如是而應耶。但由彼佛菩薩等。先立誠言大誓願故。若有眾生依我此法。而修行之不虧法則者。我必冥應。或雖不來而遙加護之。
若行人法則如法而不應赴。即是違本所願。故不得不應也。如方諸向月而水降。圓鏡向日而火生。因緣相應而無思念。此法亦可為喻。非是諸佛有心行。而同凡夫之赴應也。若心不相應事緣有闕。則本尊不加護念。故無應驗。非佛菩薩等之過也。然行者以此事故。當須正觀本尊清淨身。清淨身若見已。即以自身而為本尊身。如是無疑慮者。所求悉地無不成果也。”
略釋如下:
經文:“然而,修行者以身結印(身密)、口誦真言(語密)及意觀本尊(意密),三密相應並和合的緣故,本尊便會降臨道場及前來加持行者。而修行者初修的時期,尚是凡夫的境地,仍未累積有一定的功德力,如何又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呢?這原來是佛菩薩度眾生的大誓願所致,若有眾生依佛法而修,並且不犯戒律,佛菩薩必定應驗所求及給予庇佑,或是菩薩雖不能前來,但依然庇護著行者。
假若行者依法而修,而佛菩薩卻不應行者所求,便是有違祂們本來的誓願,故此,最終還是會應驗的。譬喻方諸(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)向月而有露水,圓鏡向日而火自生,一切都是因緣相應、自然而然的,兩者本屬同一個道理,並且,非是諸佛有心的特意庇佑,只是因應著眾生的祈求而行。假使行者的心境與佛菩薩的相違背,當知是事有缺失,本尊不會加予護念的,故而未能呈現效驗的結果,這個並不是佛菩薩的過失。行者應以此事為鑑誡,必須一心思惟(正觀)本尊無垢無染的清淨身,若然能得見本尊的清淨身,即以自身變化為本尊身,並且時刻與本尊同在(自本尊作一合相)。這樣子的話,便可消除自身對本尊的疑慮與隔膜,所求悉地皆得成就。”
而蓮生活佛開示修持“本尊法”的口訣當中,與《大日經疏》提到的訣竅大致相同,文句簡潔,但要義卻是如出一轍:
密教行者須建立壇城,壇城安置:佛菩薩護法等、經典、舍利塔、上師相,壇城要清淨莊嚴,行者樂於久坐。密教行者為了與本尊相應,其重要口訣是:
一、本尊何形象,行者何形象。
二、本尊顏色,行者著同色衣服。
三、本尊法器,行者法器亦同。
四、本尊種子咒字,行者心際安本尊種子咒字。
五、本尊咒,行者誦滿十萬遍。
六、本尊相,行者時時憶持。
七、本尊菩提行,行者菩提行。
八、本尊的誓願,行者誓願一致。
九、本尊的身。
十、本尊的口。
十一、本尊的意。
十二、行者的身口意,要與本尊一一相合。
總之:密教行者的一切,要合於本尊的一切,食、衣、住、行,一一相同、外相同、內相同、密相同、密密相同。
密教行者與本尊相應,須要注意的口訣是:
一、求得來自清淨的真實傳承上師,獲得灌頂。
二、自身與法相合。
三、入世法與出世法雙運。
四、三業轉化三密。
五、戒除惡口。
六、離開恩怨情仇。(平等持)
七、利他為重。
八、六道皆是累世親眷。
九、清淨見解。
十、定時修瑜伽。
十一、常祈禱上師、本尊、護法。
十二、勿忘上師口訣。
十三、要道心堅固。
十四、出離心要重。
十五、愛自己,更愛別人。
十六、降伏煩惱。
十七、上師的承事出于真心。
十八、不利己不利他的事業莫作。
十九、無聊的閒事,莫作。
二十、惡業一點也不能做。
二十一、善業一定要隨喜。
二十二、有惡業一定要懺罪。
二十三、不害己不害人。
二十四、懺悔之後不可復作。
二十五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上師。
二十六、一心精進行持。
相應的現象是:
一、見到本尊。
二、聽到本尊的教導。
三、長壽增長。
四、福德增長。
五、無邪見。
六、心願圓滿。
七、無病。
八、無災。
九、大樂。
十、生活如法。
十一、弘法事業成就。
十二、與本尊相會夢中、禪定中、虛空中、淨土中、世間中。
十三、無錯謬。
十四、無障礙。
十五、勸人修行。
十六、獲大加持。
十七、滿願。
十八、解脱。
十九、一切處安樂
二十、不受降頭。
二十一、不墮輪迴。
二十二、得度。
每一個人的本尊,都是跟我們合一的,只要你修成了,你跟本尊相應了,你自己本身就是本尊。然後以你這個本尊去救度眾生,發菩提心,那是密教修行的法。也就是外面的、宇宙的智慧本尊,跟你自己修行成就的本尊,二者合一就是相應。
如上述所提到,密教裡有所謂“瑜伽”的說法,就是“相應”之義。蓮生活佛告訴我們:
“相應有五,‘境相應’,‘行相應’,‘理相應’,‘果相應’及‘機相應’。密教就是瑜伽宗,也可稱為‘相應宗’。
相應的五平等義是:
一、 所依平等。
二、 所緣平等。
三、 行相平等。
四、 時平等。
五、 事平等。
我對這‘五平等義’的研究如下:
一、 所依平等 -- 我即是佛,佛我同也,這是依平等。
二、 所緣平等 -- 佛是真實自性,我亦真實自性,這是緣平等。
三、 行相平等 -- 佛的修行,我的修行,平等平等。
四、 時平等 -- 三界一如,一如三界,這是時平等。
五、 事平等 -- 明體一同,十方廣大,這是事平等。
若能證得這‘五平等義’,就是與‘佛’的相應。佛菩薩能給行者加持,所以我們要依止佛菩薩去修行,密教上師也一樣能給行者加持,所以我們要依止上師去修行,這是‘依’。
一個行者了達一切佛理,明白真實自性皆是法身,這是‘緣’也。一切的行持,不離佛的教法,這是‘行’也。在任何時間上,或任何空間上,都與佛無間斷,這是‘時’與‘事’也。這是相應之理。一個行者能生起‘同體大悲’或‘無緣大慈’者,應該是已有相應之兆的證量。‘同體大悲’──眾生同體,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。‘無緣大慈’──無分因緣深淺,無分親仇,這正是緣平等。”
然後,蓮生活佛說出與本尊容易相應的心要:
“我深深覺得‘相應’有四種特性──
一、‘堅固’── 是全信與淨信,永不退轉了。
二、‘清淨’── 如來的三密,是身、口、意清淨,而行者若身、口、意清淨,則是‘清淨’無一點污垢。
三、‘解脫’── 解脫範圍甚廣,在此指一切煩惱解脫。
四、‘圓滿’── 圓成一切也。
有人問我,如何容易相應?我的回答是:一個密教行者要認識自己的程度,也就是‘成就的把握’,在選擇本尊方面,要特別下一番功夫,因為這是本尊,就是你成就的根本。例如真佛宗有八大本尊,八大本尊各有特性:
一、藥師佛 ── 有治理眾生的特性。
二、阿彌陀佛 ── 有往生的特性。
三、觀世音菩薩 ── 有大慈悲的特性。
四、地藏王菩薩 ── 有冥陽兩度的特性。
五、準提佛母 ── 有清淨的特性。最勝的特性。
六、蓮華生大士 ── 有不死虹光,弘法的特性。
七、黃財神 ── 有濟世的特性。。
八、蓮花童子 ── 有往生及大富的特性。
舉一個例子來說,選擇本尊要最投緣的,與你個性相合的,願力相等的,自己程度相彷的。如果你祇求往生,一般是選擇與西方淨土有關的本尊,在藏密,他們則選擇‘阿彌陀佛’、‘長壽佛’、‘觀音’、‘度母’或‘金剛手’等等。這樣子才容易相應。”
〈本尊的修持法〉,收入《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• 卷二十》,取自:CBETA 漢文大藏經,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T39n1796_020(2023年8月16日)。
〈次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〉,收入《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• 卷二十》,取自:CBETA 漢文大藏經,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T39n1796_020(2023年8月16日)。
〈方諸的解釋〉,取自:漢典,https://www.zdic.net/hans/%E6%96%B9%E8%AF%B8(2023年8月16日)。
盧勝彥〈011相應〉,收入《107 粒粒珍珠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257&bookmark=c011(2023年8月16日)。
盧勝彥〈014 本尊法(口訣)之二〉,收入《275 解脫道口訣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1000312&bookmark=c014(2023年8月16日)。
盧勝彥〈015 本尊法及神算的祕密〉,收入《129 走入最隱秘的陰陽界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279&bookmark=c015(2023年8月16日)。
盧勝彥〈016 本尊法(口訣)之四〉,收入《275 解脫道口訣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1000281&bookmark=c016(2023年8月16日)。
〈冥應的解釋〉,取自:漢典,https://www.zdic.net/hant/%E5%86%A5%E6%87%89(2023年8月16日)。
〈你最投緣的那一尊,就是你的本尊〉,取自:真佛宗全球資訊網,https://tbsn.org/verse/detail/879/%E4%BD%A0%E6%9C%80%E6%8A%95%E7%B7%A3%E7%9A%84%E9%82%A3%E4%B8%80%E5%B0%8A%EF%BC%8C%E5%B0%B1%E6%98%AF%E4%BD%A0%E7%9A%84%E6%9C%AC%E5%B0%8A%EF%BC%8C%E4%BD%A0%E6%9C%80%E5%96%9C%E6%AD%A1%E7%9A%84%E8%AD%B7%E6%B3%95%EF%BC%8C%E5%B0%B1%E6%98%AF%E4%BD%A0%E7%9A%84%E8%AD%B7%E6%B3%95%E3%80%82.html(2023年8月16日)。
〈(四)三密〉,取自:真佛宗全球資訊網,https://tbsn.org/means/detail/1757(2023年8月16日)。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