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生為何會造作惡業?佛教認為這是眾生“無始無明”的意念所致,眾生意念犯錯的根源在那裡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經文裡提到:“世尊!我觀是閻浮眾生,舉心動念,無非是罪。脫獲善利,多退初心;若遇惡緣,念念增益。是等輩人,如履泥塗,負於重石,漸困漸重,足步深邃……。”
略釋如下:
“世尊!我觀察到這些閻浮提的眾生,起心動念之際,都是在感召罪障的業果。好像行善業的人得以免卻受苦,並且因行善而獲得善利益,然而,大多數人都只著重於眼前的福德享受,最終又忘卻了行善的初心;若是遇上不好因緣的話,眾生的惡念又只會是增長起來。好像這樣的眾生,就比如是腳踏在淤泥或泥濘上,並且身軀背負著沉重的石頭,將會是漸漸困頓和舉步維艱,泥足深陷而不能自拔……。”
從經文中看出,眾生意念最難清淨,一念生起,惡念之來,防不勝防,不絕如縷,倏來倏去,心志一放鬆,妄念便乘隙而入了。蓮生活佛告訴我們:
“人類自從輪迴以來(不只是單指人類,應該是眾生)就有了無始無明,就是無量無邊的無明,眾生的無明當然有差別,也各個不一,厚與薄不同,有慧有劣。障礙的正是:
我見。
貪、瞋、癡。
煩惱。
等等……
但這些全是‘無明’而起。要無明滅,須知人心妄想,需要修‘出離法’,也就是‘解脫道’。”
佛陀說法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種病,因病而與藥,八萬四千種法等於是“八萬四千種藥”。“佛法”就是對治,如果學佛者不先修對治法,修持佛法是不會有成就解說當中的道理:
“佛陀說,感受有三項:
一、樂。
二、苦。
三、非苦非樂。
佛陀又教導弟子:觀受是苦,因為有聚必有散、健壯必衰敗、有得必有失、有生必有死。世俗的樂受是暫時的,世俗的苦受是劇烈的。樂受被理解為苦,因短暫的快樂消逝的時候,更加的令人痛苦。
分析受念的因緣:
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接觸到了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就產生了覺受。感覺器官起了作用,於是令人快樂的就起了貪婪,令人痛苦的就生起嫌厭。境物若不動心,就形成非苦非樂。
佛陀適時教導我們:
要清楚明白那種感覺,是樂受,是苦受,是非苦非樂受。
如果是苦受,要學習忍辱波羅蜜。
如果是樂受,要學習不意氣昂揚,不貪婪,心明潔。清楚明白樂受後的不良後果。
如果是非苦非樂,這是智者的覺受,不動心,平靜泰然。
最重要的‘受念處’的修行是:
放棄世俗的感受,提昇精神上的感受。這是身、口、意清淨的大法門。”
而蓮生活佛亦曾於甚深禪定中,請示白空行母有關“對治法”的問題,恭錄如下:
“白空行母回答:
最大的對治是:
用出離心來對治世俗。
用菩提心來對治小乘。
用空性來對治輪迴。
一般的對治是:
用戒律來對治惡行。
用佈施來對治小氣。
用精進來對治昏沉。
用忍辱來對治瞋念。
用禪定來對治散亂。
用智慧來對治五毒。
又:
憶念死亡可以對治你的懈怠。
憶念輪迴之苦可以對治你的不善業。
憶念諸天樂境可以對治你對此生的迷惑。
憶念善緣可以對治一切不好的緣份。
憶念因果業報可以對治最微細的惡行。
憶念上師可以對治失去了加持力。
憶念佛本尊可以對治失去了攝受力。
憶念護法尊可以對治失去了護持力。
又:
追求來生的更安樂,可以對治墮入三惡道。
追求善業的努力,可以對治輪迴。
追求解脫,可以對治六道輪迴。
(我如此說,行者的追求,不是世俗的名、利、色、享受,而是不落入三惡道,更不落入人道天道,最終的六道輪迴均不入,證得解脫菩提道,從此任運自在了)
又:
追隨珍寶上師,對治邪慧上師。
追隨佛法善侶,對治損失。
用懺悔法來對治過患。
用還淨法來對治破誓戒。
用淨信來對治疑惑。
用利他來對治嫉妒。
用平等來對治吃醋。
用自他無別來對治不平等救度。
用身清淨對治身的不淨行。
用口清淨對治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。
用意清淨對治妄念及散亂。
用單純的生活來對治污垢。
用修法來對治染污。
用證悟來對治邊見。”
眾生的妄心不息容易犯錯,執著於“我”。眾生若明白意念紛飛的源頭,依循佛法來對治,依“四念處”而修:“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”,念頭清淨了,煩惱、悲哀、痛苦、憂愁沒有了,證悟了自性,信念不再動搖,生死便可以解脫。譬如蓮生活佛所說:
“世間上的一切不淨,源淵來自於念頭,只要念頭能有遮止,修行就有了成果。要知觀察五蘊,明瞭四念處,就擁有了智慧。一切貪慾、邪見、愚癡,全是依靠智慧來遮止的。”
〈利益存亡品第七〉,收入《地藏菩薩本願經(第二卷)》,取自:CBETA 漢文大藏經,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mobile/index.php?index=T13n0412_002(2024年1月25日)。
盧勝彥〈001 第一章:無事〉,收入《080 佛王之王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160&bookmark=c001(2024年1月25日)。
盧勝彥〈003 真佛密法〉,收入《107 粒粒珍珠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257&bookmark=c003(2024年1月26日)。
盧勝彥〈012 五蘊觀察與四念處〉,收入《156 清風小語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356&bookmark=c012(2024年1月26日)。
盧勝彥〈016 觀察受念處〉,收入《156 清風小語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356&bookmark=c016(2024年1月26日)。
盧勝彥〈027 蓮花行者對中陰身的正智〉,收入《163 度過生死的大海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363&bookmark=c027(2024年1月25日)。
盧勝彥〈043 先修對治法〉,收入《214 瑜伽士的寶劍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465&bookmark=c043(2024年1月26日)。
盧勝彥〈094 意業清淨最難〉,收入《175 天涯一遊僧》,取自:真佛般若藏,https://reader.tbboyeh.org/#/mybook?id=375&bookmark=c094(2024年1月25日)。
〈善利〉,取自:便民查詢網,https://foxue.bmcx.com/shanli__foxued/(2024年1月26日)。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
課文
|